以“大思政”课书写榆林红色文化育人新篇章
在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五周年之际,榆林学院全面系统梳理思政课教师“讲好榆林红色故事”的生动实践事迹,彰显学校“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战略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凸显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系统联动各方力量,整合用好榆林红色资源,以“大思政”课书写榆林红色文化育人新篇章。
一、以思政课教研为抓手,提升榆林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以思政课教研为抓手,整合红色文化研究力量,坚持内涵式挖掘,创造性转化,注重在深度与广度上突破,不断提升榆林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依托课题研究,涵养红色文化育人根基。在坚持理实交融理念下,学校盘活榆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依托课题研究,涵养红色文化育人根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年来,在科研课题上已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话语范式的观念、结构与特征研究》和《“大思政”理念下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项教育部项目《延安时期党大兴调研之奋斗历史经验与启示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陕西省社科联项目20多项,陕西省教改重点攻关项目2项。
凝练教研成果,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学校不断融入榆林红色文化凝练教学和科研成果,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5年来,学校已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和一等奖《读书报国理念在培养扎根塞北人才中的百年传承与实践》,荣获3项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省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省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刊发《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思政课教改文章10余篇。
专注课程建设,拓宽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关键途径。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依托榆林红色文化资源,深耕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拓宽红色文化育人路径。5年来,共计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课程50多门,拍摄微课视频140多个,建成线上课程5门。编撰出版校本教材《新中国的曙光就在前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胜利》,形成《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和《榆林学院思政课红色资源现场教学案例选编读本》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汇编。
二、以学校“大思政”建设为核心,丰富榆林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
红色资源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富矿”。学校依托榆林红色资源,以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为抓手,以“大思政”建设为核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三进”工作,广大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铸魂育人,固本强基。学校立足榆林丰厚的地方红色资源及百年红色校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结合“五乐育人”工程建强思政课主渠道,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大主题,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党建知识竞赛、红色故事荟、辩论赛等主题活动;红色话剧《李子洲在1929》《播火者》引入课堂,成为新生必看剧目,并在全国、全省及榆林市学校、企业、政府进行展演,将思政课创新化发展落到实处,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依托青马学社、陕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经典读书社等社团,组建学生宣讲团,以讲述新思想或红色故事、分享学习感悟等方式深入挖掘蕴含在榆林红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提升实践育人、课程育人和服务地方能力,形成思政育人合力。近几年来,榆林学院还承担着为榆林市乃至省内外各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培训、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每年累计宣讲近500人次。
信息化发展,双向联动。主动适应新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参与榆林市、区、县的部分红色VR实验室设计与建设,主动融入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制作“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微课(党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讲好榆林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榆林考察系列微党课”,打造“网络党支部”、建立QQ群、微信群等各种线上和线下沟通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铸魂育人民族大计,榆林学院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将“大思政课”与榆林红色文化紧密联系,全面推动思政课与红色文化双向联动的高质量发展。
三、以“大”“小”课堂联动,拓宽榆林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
学校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实质与思政课育人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性,不断探索将思政课由学校的“小课堂”延展到社会的“大课堂。”
校馆跨界融合,实现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学校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红色资源为素材,畅通校馆交流协作,激活红色基因。目前学校已经在米脂县杨家沟、佳县神泉堡、清涧枣林沟等40余处实践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学校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不同级别的学生前往杨家沟参观学习。通过看红色遗址、听红色故事、论红色精神,激活了红色文化中蕴藏的历史密码和精神基因,实现了校馆之间的理实交融,红专并进。
校企深度合作,实现红色基因推广宣传。立足地方,依托榆林厚重的红色资源文化,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的写照。近年来,榆林学院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分校、陕西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榆林市全市政府督查系统等众多企业开展干部培训、教材编写等合作。校企合作中围绕企业党建工作,以教材编写、专题培训和文化墙设计为载体,以榆林红色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讲授核心内容,系统开展高质量培训,实现企业职工把学习榆林红色文化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校校联动合作,实现红色文化相融互鉴。依托红色资源,学校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与榆林学院共建教研基地。为推动和深化学习、研究、宣传李大钊思想、生平、业绩和党的理论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火如荼的高校师生红色研修活动已成为榆林学院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几年,榆林学院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重走转战路”社会实践研修,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上海商学院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让广大高校教师从转战陕北和陕北早期革命的非凡历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学校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绥德师范与陕北党组织创建”“李子洲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实践探索”等高端学术论坛,既扩大了榆林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广泛影响力,又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热情度、鲜活度和持续度。未来,榆林学院将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延安大学等联合共建教育部直属的“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平台,与榆林市教育局签署战略协议,建立“榆林市大中小学思想课一体化建设中心”,实现理念交融,资源共享,文化相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5年来,榆林学院始终牢记嘱托,以高度的使命感,饱满的热情,立足榆林这片红色热土,不断摸索开拓大思政育人模式,在思政课教研、实践教学、学术研讨、党性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将不断提升榆林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价值、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路径,使榆林红色文化底色更加鲜亮,育人功效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由地方辐射到全国,绽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