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正文

榆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9-18 次浏览

榆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院发[2008]23号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榆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在宏观上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在微观上按照以本科教育为主、以能源化工学科为主、以评建为契机、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从2008年起,经过五年时间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建设,打造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更加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倡导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大学校园文化;进一步促进我校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基本建设目标: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五年内,建设覆盖所有本科专业的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8-10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5-8个校级特色专业,3-5个省级特色专业,力争推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5-8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5-8个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的校级教学团队,建立2-3个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建成8-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8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成2-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工程

1.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我校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年度专业建设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为依据,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我校的专业结构。同时以评估建设为契机,促进专业尤其是新上专业的建设,不断强化专业的内涵,提高专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稳妥谨慎地在现有学科门类中探索新的专业生长点,使我校的专业结构和内在建设水平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大力建设特色专业

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并采用立项研究与建设等多种方式,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特色专业点。到2012年,建设5-8个校级特色专业,3-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力争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树立我校的专业品牌,并通过特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建设工程

1.继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力争在5年时间内立项建设80门校级精品课程,并规划能源化工精品课程群建设,扩大精品课程效应,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和过程管理,通过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创建8-1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带动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2.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制订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选管理办法。完善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培训、选拔、考核制度,研究确定双语教学课程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语言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五年内,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建设5-10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努力建成2-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

1.深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鼓励在优势、特色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试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的方式,推进我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推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管理机制、评价系统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地方实际以及所属专业人才需求等情况,准确把握专业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全面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全面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建设好已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同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不断提高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开放程度,切实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到2012年,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并力争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着拓宽规模、优化布局、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并建立互利双赢、合作共进的校企关系和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服务求支持,以创新谋发展,建设一批规模相当、布局合理、效果显著、质量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教学项目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改教研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开展“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专题学习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构成多层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搭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平台。实现教改教研行为管理制度化,加强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立项工作,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落实对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制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今后五年中,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达到200项,省级及其以上等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力争超过10项。

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

通过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制度,引导和支持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五年内,建设5-8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努力创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四)高水平教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1.实施教学名师工程

开展校级教学名师活动,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并向上推荐,力争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中有所突破,力争打造一支由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教学名师组成的名师队伍,鼓励名师为本科生授课,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

继续抓好新教师培训工作,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指导工作,开展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推出校级教坛新秀,促动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3.开展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依托学科优势,遴选5-8个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校级教学团队进行重点建设,以此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培养,并力争使2-3个校级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五)教学质量保障工程

进一步完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通过先进、科学的质量标准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建立毕业生信息定期采集制度,建成相对确定的毕业生质量监测点,完善校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及反馈机制;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及整改监督,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构成闭环,发挥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保障作用。

四、保障措施

1.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统筹负责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聘任评审专家,制定和发布项目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组织评审立项。各院系要成立由院长(系主任)牵头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统筹负责“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将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大力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3.强化“质量工程”的“一把手”责任制

落实“质量工程”责任制,各院系院长(主任)为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院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并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的建设。

 

 

 

 

二00八年十二月十八日